每一把紫砂壶都是有它的故事的,紫砂大师在制作壶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紫砂收藏大师准备收藏一把壶的时候,需要看的也是非常多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紫砂大师的紫砂情缘。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 2、紫砂壶大收藏家黄玄龙先生

3、丁亚平紫砂壶艺术 4、紫砂名家佘法君

5、紫砂收藏家唐国新的故事 6、江晓燕老师说紫砂

7、滨州壶友王德员的紫砂故事 8、紫砂大师张顺法和他壶的故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

顾绍培于1945年5月出生在我国的宜兴蜀山地区,他在1958年的时候进入宜兴紫砂厂里面当学徒,他的师父是老艺人陈福渊,然后又得到了紫砂壶大师顾景舟指导,到现在为止已经在紫砂天地里耕耘50多年了。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紫砂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紫砂“百寿瓶”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顾氏八式小品圆壶”和“仰宇提梁壶”分别在2001年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走进顾绍培的紫砂艺术天地,观他的紫砂作品,听他谈论紫砂艺术,这是一个对紫砂艺术有着独特见解、独特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人,不愧为一代紫砂大师。

我们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评论某一个人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非常大的成就的时候,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顾绍培他就不赞同这样的话,他说,“在艺术上应该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他的这个认识,使得他在以后的紫砂艺术上攀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宜兴紫砂,已有着较悠久的历史,紫坛上名人辈出,有些紫砂作品出神入化,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顾绍培对前人的优秀作品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用仰视的目光观看,但他从不为前人的作品束缚自己的手脚。他常说,一代艺人应有一代艺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要能反映这代艺人的创造,能反映这代艺人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为此,他在从艺道路上一直苦苦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捕影捉线,这是顾绍培在紫砂作品创作中的一个特长。他认为,在紫砂作品创作中,充分地掌握和运用好线条,就能使作品表现得更有生命力。线有着丰富的感情,而且不同的线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如垂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之感;曲线则温和缓慢、丰满柔软;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双曲线呈现对称美;自由曲线则给人自由和丰富之感……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线之外,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那就是生命线。为了运用好线,从事紫砂艺术以来,他一直不停地探索。

平时,他无论见到什么东西,总要细心地观察它们的线条。就说一片树叶,它也有线条,当它生机勃勃时,它的线条表现得十分有力。对线有着这种独特的理解,他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充分地发挥线条的作用,使作品突破了以往“方就是方,圆就是圆”的单一技法,创作出了一件件“方中有变、圆中寓新、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富有个性的紫砂作品。

1987年的时候顾绍培创作的《高风亮节茶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了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同时还运用到了很多线的线性特色。

该壶以竹为题,从竹的自然状态中寻找生命力。壶体造型主轴线垂直端正,壶嘴、壶把所采用的曲线,有一种竹枝摇曳的流动感。整个布局装饰少,写实与书意相结合,含蓄地表达了“形意相依、气韵生动、题意贴切”的艺术个性。此壶在香港展出时,获得了较高的赞誉。

陈设陶艺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观赏性,顾绍培在创作陈设陶艺作品时,很注重陈设陶艺作品与室内空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他在设计上“以人为主,物为人用”,考虑人、物、环境三者的关系,使陈设陶作本身不仅是精致的艺术品,更是与环境空间结合的整体艺术。他在创作陈设陶艺作品时,用眼一看室内的空间、环境,用手一比划尺寸,就勾画出了某件陈设陶艺作品的影子。因此,他被许多人誉为“捕影捉线”的高手。他在过去创作了许多陈设陶艺作品,如今看来,由于线条和影形掌握得好,依然不失为陈设陶艺作品中的精品。

顾绍培在陶艺创作上,常常喜欢独辟蹊径。1958年,他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徒时,主攻方向是做茶壶。1965年至1975年重点是花盆的设计创作。从1975年开始,他的主攻方向改为做紫砂花瓶。在紫砂历史上,有过一些高档的紫砂花瓶,但经过岁月的磨蚀,高档的紫砂花瓶并不多见,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洗劫,花瓶这种被视作“封资修”的东西更是少见。

当时,做紫砂花瓶的人尽管不多,但他敏锐地感到,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紫砂花瓶这种艺术品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他创作的紫砂花瓶,因为他善于捕影捉线,大多数显得落落大方,有的像粗犷豪放的汉子,有的像体态轻盈的少女……1979年,他创作的特大紫砂“百寿瓶”,以其“均称贴切、端庄凝重、静中有动”等特点,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作为珍品永久性收藏。此瓶曾在1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创新是一位紫砂艺人永恒的主题,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则更具生命力。前几年,顾绍培强烈地意识到,人们的饮茶习惯,将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大壶泡茶改为小壶品茶。于是,他经过精心设计,创作出了适合于现代人使用的“顾氏八式小品圆壶”。这套壶有八种颜色,既是人们喝功夫茶的上乘茶具,又是把玩的艺术品,尤其是这套壶的造型富有童之灵秀,摆在那里显得神气活现。2001年,在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顾氏八式小品圆壶”获得了金奖。

为一名紫砂艺人,顾绍培既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有着顽强的拼搏和无私的奉献。这么多年来,他的陶艺日益精湛,但他很少想到要用自己的陶艺为自己谋利,而是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了厂里那片泥土上。

就说1979年夏天,厂里要制作4只1.08米高的扁方瓶,赴京参展,工期只有26天。当时,类似这种紫砂大件作品做的人不多,有人只做到80厘米高,就再也做不下去了,主要原因是力点与泥料的承压力掌握不好。顾绍培领受任务后,每天加班加点工作,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次他突然生病,只得去医院输液。可他刚输完液,又进了工作室,赤着膊干起来。当4只1.08米高的扁方瓶按期制作成功后,他整个人就像散了架,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起不来。

紫砂情缘多位紫砂大师与壶的故事

顾绍培从38岁起,就开始带徒弟,为厂里培养人才。他在带徒过程中,自己总结出了7条经验,如应知要领与基础相结合、操作示范与自习训练相结合、全过程操作示范与分解操作示范相结合等。“在艺术上应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因此,他带徒很认真,使出了自己所有的本领。经由他带的徒弟中,多数已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如今,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绍培,依然在紫砂艺术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攀登。2009年4月7日,他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顾绍培紫砂艺术馆”终于开馆,馆内陈列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目前,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紫砂作品。他希望以此进一步弘扬紫砂艺术,他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在紫砂艺术上超越自己。

紫砂壶大收藏家黄玄龙先生

一把8公分高的小紫砂壶拍出天价:1232万元人民币,这是世上第一把以千万级别价格成交的紫砂壶。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嘉德春拍在紧张地进行。回忆起七八年前淘到这把壶时的情景,翦淞阁的主人黄玄龙掩饰不住喜悦和兴奋:“不到30万,我轻而易举地拍下它了。”

紫砂情缘多位紫砂大师与壶的故事

1988年,从大陆进口紫砂壶的生意人黄玄龙,和朋友结伴来大陆旅游,老上海的风情触动了他心底的那抹古旧情怀。当朋友们陆续返回台湾,流连于古玩旧货店铺的黄玄龙,一头扎进了上海的古玩市场。当明清官窑价格炒得满天飞的时候,他坚持着对文房类古物的收藏研究,希望在生活中实践明代文人的简约生活。这个小个子的台湾人那时留着一撮小胡子,古玩市场的人都喜欢叫他“希特勒”。不过,和希特勒不同,戴着旧式圆形眼镜的黄玄龙有着一张温和的脸,这也让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好人缘。他把家安在上海最着名的古玩市场——东台路,一住就是20年。好客的黄玄龙常常陪着来自台湾、北京、上海等地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这里品茶、喝酒,并由此得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地下台办”。

用鸡毛换鸡腿

刚到上海的黄玄龙还只是24岁的毛头小伙子,他热爱紫砂、喜爱竹雕,上海距离紫砂的原产地宜兴和盛产竹雕的嘉定都很近,同时上海又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收藏基地,在这里,黄玄龙经热心朋友介绍,认识了清末大收藏家龚心钊的女儿龚安英女士。黄玄龙就常常拎着糕点去找龚老太太喝下午茶,龚老太太对这个礼貌、好学的台湾小伙子很有好感,不但愿意传授收藏知识,还把他视作家人。这段与龚家延续至今的友谊给黄玄龙带来了巨大收益,他也有机缘收藏了多件龚心钊的旧藏,甚至包括龚家极为看重的田黄冻达摩面壁像、白寿山彗可断臂像,这两件不足十公分高的小石雕,出自曾供职于康熙造办处的福建籍着名石雕宗匠杨玉璇之手。作为这次嘉德春拍的重器,前者拍出1568万元,后者以1064万元成交。

紫砂情缘多位紫砂大师与壶的故事

在黄玄龙眼里,他和龚家后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收益是收藏的知识,“收藏不是单纯拿来玩而已,还有它后面的含义所在”。虽然他还做不到像龚心钊先生那样,重金聘请能工巧匠住在家里,为每一件藏品量体裁衣的做出最精美的锦盒包装,但那些理念开启了他的思路。譬如,为重要藏品写出详尽的考据,仔细考证出它们的传承关系、来龙去脉。在和龚家后人交往的同时,黄玄龙还结识了另一位重量级老人——被称为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紫砂大师顾景舟。

此次创下天价的顾景舟制相明石瓢壶,当时(1948年)一共制作了五把,顾景舟自留一把,另外四把赠与了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等着名书画篆刻家。顾景舟以前叫顾景洲,从制作这五把壶开始,他正式使用“顾景舟”这个名字。五把壶身上的字画,除了吴湖帆藏的那把是江寒汀画的寒雀外,其余四把都是吴湖帆画的形态各异的竹枝,并题字。和顾景舟交往中,黄玄龙得到这个珍贵的信息,立刻意识到这五把壶在紫砂器物谱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长期的关注和追踪,黄玄龙掌握了其中四把壶的下落,却唯独找不到戴相明藏的那把壶。

黄玄龙一度怀疑这把相明壶或许已经在历史动荡中消失了。一次,他从字画圈的朋友那里得知,北京一个小型拍卖会出现了一把紫砂壶,上面刻着吴湖帆的字画,黄玄龙立刻觉得血往上涌、头皮发麻,即刻乘机赶到北京。一见到这把壶,他认定这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相明壶。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把壶的重要地位,黄玄龙仅花费不到30万元就轻松拿下这把相明壶。从1万美金起步,到如今动则千万以上的拍卖规模,黄玄龙的夫人徐盼萍戏称:“我们就是用鸡的羽毛,换鸡翅膀,用鸡翅膀再换鸡大腿。”

紫砂情缘多位紫砂大师与壶的故事

御物而不御于物

文玩收藏对黄玄龙来说,已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或是资产升值的手段,更多的是一种在红尘网锢里让自己适心快意的生活方式。在夫人徐盼萍眼中,黄玄龙是一个对生活品质很有要求的人。“他非常向往明代文人的生活,我们在家里的生活方式,都往那个方向靠。”他们在上海的家,是一间宽敞的跃层“豪宅”,屋内的家具线条简洁、挺拔——大多是价值不菲的明代家具。客厅的落地玻璃前,摆放着一口巨大的铜缸,这是明清时期消防用的,和故宫里的大铜缸类似,这缸黄玄龙曾用来养鱼,《长物志》中非常推崇这类陈设:“水缸有古铜缸……今取以蓄鱼,最古”。拾级而上,是黄玄龙的书房,整墙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类昂贵的收藏类书籍,书柜前摆着一张明代书案,屋内呈放着各种珍稀古玩,杨奇初的紫砂笔筒、张鸣岐的手炉、弘一的字,各类物品相互辉映。

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闹市,“翦淞阁”这样一个布置典雅的空间吸引着各色人等在此驻足停留。说到“翦淞阁”的由来,这是黄玄龙在十多年前收藏的一个匾额,为清代着名书法家尹秉绶所题。黄玄龙和尹秉绶都是福建人,“翦”是收藏的意思,“淞”是苏州河流经上海的这一段,得到这块匾,黄玄龙觉得简直是天作之合,立刻替换了以前的堂号。每次拍卖,对于那些即将出售的心爱之物,黄玄龙都会有些依依不舍,徐盼萍说,在这次嘉德春拍前,夫妻俩还为是否把杨玉璇的两件小石雕拿出来拍卖讨论多次,每次黄玄龙都要忍不住叹息:“唉,以后可能再没有机会拥有杨玉璇的东西了。”但不断收藏、研究、出售古器的黄玄龙,还是努力保持着对待这些身外之物的超然态度,他说:“应该御物而不能御于物。”

紫砂情缘多位紫砂大师与壶的故事

这种超然态度也体现在《竹人两录》一书的出版上。《竹人录》是有关竹刻工艺的专着,于嘉庆年间初刊,后遇火灾传本非常之少。黄玄龙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经过多年奔走探访,终于得以收藏数个版本的《竹人录》。但他并未束之高阁、密不示人,体会到得书不易,推己及人,他出钱出力将《竹人录》和《竹人续录》合刊,并请王世襄老人题字,命名为《竹人两录》,分赠给竹刻爱好者。由收藏而研究,由研究而推广,现在看结果,黄玄龙的藏品卖得火热,但当年买东西时是不可能预测到的。文物拍卖来自西方,所以现代收藏体系中,文物价值的判断也往往受到西方传统审美的影响。如今,文房艺术获得市场的认可,在黄玄龙看来,中国艺术市场的主导者开始变成中国人自己。接下来,翦淞阁的拍卖专场可能暂停一阵,最近很少呆在上海的黄玄龙,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台湾去研究他的收藏。“尊古”、“法古”到“融古”,他在和古物朝夕相处中,享受着古代文人的情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