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的众多器型里面,有一种紫砂壶手上的感觉非常轻盈,人们也会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这一类的紫砂壶,同时它也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薄胎紫砂壶。薄胎最早的时候是运用在瓷器制作上的,但从明清时期开始,就有紫砂壶的制作者将这种工艺运用在紫砂壶的制壶工艺上,从此开创了紫砂壶的令一种美妙的效果。
薄胎壶看起来与普通紫砂壶毫无区别,造型同样是沉稳厚重,但是上手的感觉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150毫升的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几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
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一般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体现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薄胎壶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由于薄胎壶制作时对环境的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壶,并非易事。
戴群婉老师所做的薄胎壶,以胎体薄见长,壶体重量要比普通壶轻了许多,因此制作难度也要高得多。这样的薄胎壶,不论花器、光器,把把饱满圆润,轻盈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戴群婉老师同时也介绍,薄胎壶的"薄"要有当,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给人一种气若游丝的纤弱感,而是兼顾实用与观赏两种要求,堪称是"兼美"的佳作。
由于方器的制作较大,要制成薄胎则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在薄胎壶中方器是少之又少。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薄胎壶要更多地照顾到"观赏"和"实用"的双重要求。不能只追求单一的薄,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