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宜兴解放;10月,开国大典举行,新中国成立。
1950s:五十年代后,王寅春逐步以制作紫砂筋纹器为主要特点,所创《半菊壶》、《梅花周盘壶》、《六方菱花壶》、《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壶》、《裙花提梁壶》等作品严谨工整,规矩挺括,一丝不苟,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是紫砂业界近代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人物,工艺巨匠和一代宗师,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53年:丁蜀窑场的紫砂业还处在停顿之中,裴石民坚持从艺不停息。他比较成功地创制出一套《松段茶具》。这是在原有的《松段》壶基础上改制创新的。茶具由单件《松段壶》,四件《松段杯》,单件《松段盘》组成,均以苍松为题,树皮斑驳,树身经风露斧劈,傲然挺立。松枝苍翠浑 然相吻,壶、杯、盘浑成一体,刚劲古雅,较好地表达了松树的风格,体现了裴石民本身的工艺特点。作品在"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展出时受到好评,并被刊於《华东民间艺术》画册上。
1954年:10月,裴石民与朱可心、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度、范祖德7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於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裴石民创制出《菊蕾壶》、《合桃壶》、《供春壶》。其《供春壶》以储南强收藏《供春》为蓝本,精心改制,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以自己的创作特点巧妙融合,古朴雅致,具浓厚典重的紫砂味,并很快为市场所接受,使紫砂工场顺利组建和发展。期间,吴云根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成为紫砂顶尖人物之一。同年,顾景舟参与组织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任合作社生产理事委员兼技术辅导员。
1955年:其年春,艺人归队,任淦庭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于1956年被任命为"艺人",担任技术辅导员,悉心培养艺徒。此后,任淦庭进入第二次创作高峰期。其间,任淦庭潜心创作,题材多样,吉祥寓意,有着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的特点与风格。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陶刻装饰作品,给陶刻艺术增添了新的画面,新的内容,新的生活情趣。《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记述时代事件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喜上眉梢》、《春燕画筒》将自己对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进陶刻装饰之中,感情细腻,刀法纯熟,线条顺畅,融情、物、画于一体,协调配合,得体大方。《渔舟听莺》、《腊梅喜鹊》以画面生动,丰富活泼,创意鲜明而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同年,裴石民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和社,专门从事紫砂器的生产设计工作,并由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艺辅导员,成为着名的"紫砂七艺人"之一 。这时,他创制成功名作《五蝠蟠桃壶》,该壶以桃体为壶身造型,桃枝顺势为流,弯曲成把,壶身分饰枝芽与桃叶,生气有力,卷典逼真。桃枝桃叶处又分饰五只小桃,另饰五只飞来蝠随着桃果盘旋。壶取吉祥意"五福寿桃",又取吉兆"喜从天降"(或曰"福从天降")。其壶细腻逼真,疤脑斑纹轻挑细刻,桃叶生动有韵,飞来蝠神态各异。此作为裴石民花货创制中的转折。此后,裴石民制壶由光货替代花货。
1955年:陶业生产合作社设立"紫砂工艺班",招收第一批艺徒。顾景舟是七老艺人之一;同年,蒋蓉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担任"紫砂工艺班"辅导员,技艺精进,事业芙蓉更艳。1956年她获宜兴县的鼓励奖;以后又多次获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的奖励。
1950s~1960s:期间,任淦庭创作了大量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传统风格为主。其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与所刻绘器皿相映成趣,相映成辉,独具风貌和韵力。署款为"任淦庭"、"缶硕"等。 任淦庭悉心培养艺徒,为紫砂陶刻后继有人尽心尽力,作出较大贡献。当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均受其技艺传授,得其教诲。
1957年:任淦庭出席"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同年底又出席"全国群英会",在工艺美术界影响颇大。时近晚年,任淦庭仍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其各人特长分赠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同年,裴石民创制出传统名壶《牛盖莲子》、《石铫》、《圆润》,其作品工整严谨,古朴大方,神韵有加,逐成了传统紫砂壶的珍品之作。
1957年:春夏之际,宜兴紫砂工艺厂接纳了一位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的波兰留学生叶亚宁,蒋蓉与她朝夕相处两个月,既辅导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又交流了中波的传统访华艺术。临别时,蒋蓉与这位波兰留学生还在蜀山老厂房墙前合影留念。
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以后,宜兴紫砂迎来了新一轮繁荣,一大批新的学子步入紫砂殿堂,拜师学艺,开风气之先。吴云根、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六位辅导员在一起,各带徒20人,门墙桃李,极一时之盛。
1959年:朱可心在仿制项圣思大桃杯过程中,费时四个多月反复揣摹,反复领会,反复观察,胸有成竹时才开始动手。光制作专用工具就达五十多件。制桃杯把的桃杆疤痕,小工具就达十件之多。而贴塑清理大小老嫩十四张桃叶时,或卷或翻,或动或静,清叶脉,整纹路,工具就更多,达二十多件。其时,朱可心把徒弟汪寅仙带在身边,边贴边塑,边理边教,使汪寅仙得益非浅。在仿制陈鸣远的包袱壶时,朱可心把李碧芳、高丽君、范洪泉、潘春芳、许成权等几个徒弟叫到身边,边作示范,边解说包袱壶寓圆寓方的道理,怎样制作才能使形体饱满而不臃肿,怎样才能达到布纹褶裥,既不失真又不落套的效果,使徒弟既学艺又懂其间奥妙。可心所制"桃杯""包袱壶",精巧雅润,韵致怡人,让徒弟受到启迪教育,制品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1968年:着名陶刻名家任淦庭逝于宜兴蜀山,享年79岁。同年,裴石民中风瘫痪,病愈后虽能走动,却大为不便。但仍经常步行至厂,关心指点后一代艺人。
1969年:从艺60余年的吴云根不幸因故去世,享年78岁。
1970s:70年代初,朱可心创作进入高峰期,技艺更精进纯熟,精心设计,严谨制作,一丝不苟。这期间所创精品为《报春》、《常青》、《翠竹》、《春色》、《松鼠葡萄杯》、《矮梅椿》、《可心梨式》、《劲松》、《彩蝶》等等,无不在紫砂界掀起一阵阵可心新作热潮,制品长销不衰。而可心自己却每式限量精制,余全部让紫砂界后辈、新苗承担。有行家指出:朱可心要是保守一点,把技艺不尽传于人,把款式变成一人专利,那可心壶的身价还要高,即俗说话的看到少的即是精的,身价自然也是高的。可心对这种观点很坦然:壶总是要让人喜欢才行,有人喜欢,学的人多,做的人多,喜欢的人也多,既培育后辈,学到技艺,又推动紫砂发展,两全其美,是大好事。
1976年:裴石民逝世,享年84岁
1977年:王寅春去世。
1986年:朱可心去世。
1988年:4月,首都召开"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授予紫砂名师顾景舟"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91年~1992年: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在香港出版,这是一本由宜兴紫砂名师亲自编撰的大型紫砂图册。
1993年: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等11人,应台湾方面邀请,赴台湾举办"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顾大师在台作了"紫砂陶史概论"讲演。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评选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受评。
1996年:顾景舟去世。
1997年:十月,七十九岁高龄的蒋蓉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艺人代表大会》,她与全国各地共108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受到国务院、中国轻工总会的隆重表彰。
2008年:蒋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