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没有做任何修饰之前是光货的造型,为了满足一些人对美的追求,就对紫砂壶进行了装饰,这样使得紫砂壶看起来更加的赏心悦目。那么紫砂壶装饰法有哪些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1、紫砂壶装饰法介绍 2、紫砂壶装饰艺术让视觉更丰富
3、紫砂壶陶刻装饰的历史 4、紫砂壶的贴花技艺
5、紫砂壶的镶嵌装饰 6、紫砂壶的绞泥泥色装饰
7、紫砂壶装饰工艺之包锡 8、紫砂壶各个部位的装饰工艺
七、紫砂壶装饰工艺之包锡
包锡工艺是以紫砂作壶胎,壶外周用锡片包裹,再在锡片上刻画铭诗,嘴口、盖纽及壶把多以玉镶接,高雅别致,不失为一种有特色的装饰方法。中国以锡制器由来已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6件锡制的戈,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以锡制壶第一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苏州人赵良壁。据说赵仿时大彬的紫砂壶式样,以锡创制成锡壶。这样看来锡壶与紫砂壶本来就有血缘关系,属姐妹。稍后的归复初,字懋德,也是苏州人,以生锡制壶身,用檀木作壶把,以玉作壶嘴和盖顶,其作品当时就很昂贵。
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锡注以王元吉为上, 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在张岱眼中,名家所作之紫砂壶与锡壶是并驾齐驱的,都可以“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可见当代某些紫砂名家为抬高紫砂壶身价而抑锡扬砂,实无必要。
紫砂胎包锡壶的名家乃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人朱石梅。朱氏名坚,号石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能书,擅画,精鉴赏,尤工铁笔,竹石铜锡靡不工。朱石梅曾与紫砂名工杨彭年、申锡、吉安等合作砂壶,亦与制锡壶名手共制锡壶,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收藏有朱石梅刻梅落款钤印的锡壶。所以其制作砂胎锡壶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他参与制作的包锡壶,锡求上佳,工求精绝,手刻书画,熔紫砂与锡、玉工艺于一炉,实乃不可多得之工艺珍品。无怪乎《画林新咏》作者陈文述咏朱氏壶云:“仿佛宣和博古图,昆刀珍重切云腴。盛名甘让朱叔公,茶谱何劳比曼壶。”将其比作曼生壶之伯仲。朱石梅之后,参与包锡壶创作的还有小桐(刻铭)、步朗(刻铭)、云岩(刻铭)、芷庵(刻铭)、俞国良(制胎)等。
民国以后,随着锡壶制作的销声匿迹,包锡紫砂壶亦不再生产,所以制作精良的包锡壶极具收藏价值,物以稀为贵嘛!此外,紫砂装饰工艺还有包金、包银、包铜、抛光等。因传器较少,文化底蕴不足,影响也不大。
紫砂包锡装饰,包金、包银、包铜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包锡工艺,俗称“砂胎包锡”。清中期朱坚(石梅)精于此术。常见形式有壶体全包或壶体包锡,嘴把镶金、镶玉、镶红木等。包金、包银、包铜工艺,略晚于包锡工艺。是在包锡工艺走向衰落以后才兴起的紫砂装饰。人们一般认为,包锡工艺虽然精致,锡表还镌铭书画装饰,但器皿较笨重,并有损紫砂独有的材质,故在清光绪年间逐渐弃而不用,所替代的则是包金、包银、包铜装饰工艺。它经历一段从繁琐走向简洁的历史过程。从壶体全包、镂空包到局部包(包嘴、包把、包口线、包底线、包口沿边线部位)等等。紫砂包锡装饰传世品流传很多,紫砂包金、包银、包铜装饰传世品更多,形式更丰富,手法多样,工艺特点鲜明,至今仍受到嗜好者欢迎。
八、紫砂壶各个部位的装饰工艺
宜兴紫砂壶泥色多变,造型多样,有古语说“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正是形容紫砂壶的千变万化。那么紫砂壶造型为何如此千姿百态,百花竞艳呢?这是因为在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中,紫砂艺人善于运用对立传统规律来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重复中求统一;另一种是在对比中求统一。
所谓重复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同类体形或长短不一的同类线条来设计造型,如掇球壶的壶体、壶盖和的子分别为三个圆球体;上双线竹古壶是由性质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弧线组成,并配以竹节堆雕装饰,既统一又有变化。
所谓对比的方法,就是两个极端组合在一起,称为对比。利用线条的曲直、长短,体形的大小,壶面的宽窄,空间的虚实,泥色的明暗等对比手法,使紫砂壶造型变化丰富、生动活泼。例如线圆水平壶、秦汉壶的造型,以曲线构成壶体,安上直形壶嘴,对比强烈而又统一,也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如紫砂提梁壶,利用空间的虚实对比来加强造型效果。采用对比的方法,必须在变化中求统一,要取得整体的协调。这是处理紫砂壶造型的规律所必须掌握的要点,在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附件造型的多变样式。所谓附件,是指紫砂壶的口盖、底、足、嘴、和的子,这些都是满足实用功能要求的附件。附件造型形式变化多,处理手法也各有特点:
一、紫砂壶的口盖处理
口盖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嵌盖,有平嵌盖及虚嵌盖之分,制品能达到“准缝无纸发之隙”者属于上品。
二是压盖,即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有方圆两种。设计时要求壶盖直径略大于壶口面的外径,俗称"天压地"。
三使截盖,这是同一曲线或直线组成的形体分割为壶盖和壶体,如梨式壶、茄段壶。截盖造型简练,整体感强,制品要大小适合,外轮廓线也要互相吻合,所以成型技术要求较高。
二、紫砂壶的嘴的处理
壶嘴的类型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直嘴和流五种。处理壶嘴的工艺要点有三:第一,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壶嘴的长短、粗细及在壶体上的安装位置要恰当。第二,壶嘴内壁一定要光滑通畅,壶身出水网眼要多要爽。第三,壶身上的同气孔大小要合适,气孔要内大外小成喇叭形,这样不容易被水气糊住,注茶时空气能及时进入壶内。紫砂壶的出水眼也有独眼、网眼和半球体滤孔之别,随着饮茶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壶把的形式,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
端把壶即最常见的执壶。横把是用在茶器上的式样,以圆筒形为多。提梁壶的形式源于瓦饮、铜壶,其提梁大小与壶体要协调,不宜过高。还有用金属或竹藤做的活络提梁,丰富了质感对比和艺术效果,因此更具装饰性。
壶的子的形式,有球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和肖形动物等。紫砂壶形制高的常用圆球形的子,矮的用桥形的子,而花货则用瓜柄形、肖形动物的多。牛鼻形的子牢固,拿取稳当,形成盖面的虚实对比效果也好。
三、紫砂壶底足的处理
底足形式分一捺底、加底和钉足三种。用一捺底处理的圆器造型紫砂壶,更显的简练、灵巧。加底是壶体成型后加上的一道泥圈,又称“挖足”。钉足有高矮之分,一般用于底大口小的壶类造型。
底足也是构成紫砂壶造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底足的形式与尺寸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壶的造型和放置是否稳当。所以要处理好底足,才能使紫砂壶成品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要求。
总而言之,一件完美的紫砂壶,是艺术和技术统一的结果,二者不可缺一,两者相结合,相辅助,才能创作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
结语:紫砂壶装饰法有十九种,小编给大家着重的介绍了几种,我们在目录上就可以一眼看到了,其他的装饰法也是常见的,文章中也列举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收藏下吧。紫砂壶没有做任何修饰之前是光货的造型,为了满足一些人对美的追求,就对紫砂壶进行了装饰,这样使得紫砂壶看起来更加的赏心悦目。那么紫砂壶装饰法有哪些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