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没有做任何修饰之前是光货的造型,为了满足一些人对美的追求,就对紫砂壶进行了装饰,这样使得紫砂壶看起来更加的赏心悦目。那么紫砂壶装饰法有哪些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1、紫砂壶装饰法介绍 2、紫砂壶装饰艺术让视觉更丰富
3、紫砂壶陶刻装饰的历史 4、紫砂壶的贴花技艺
5、紫砂壶的镶嵌装饰 6、紫砂壶的绞泥泥色装饰
7、紫砂壶装饰工艺之包锡 8、紫砂壶各个部位的装饰工艺
三、紫砂壶陶刻装饰的历史
紫砂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所以这是集器形、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装饰手段,可使紫砂器在淳朴中见妍美,是在器皿的体表上采用的符合实用和审美要求的艺术手段,一般实用商品壶、盘、杯、盆、瓶上大多采用此种装饰手段。
文人、字画家积极介入和提倡的陶刻装饰,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融于壶艺、茶艺之中,是紫砂陶装饰的主流。
最早的紫砂专着《阳羡茗壶系》提及“镌壶款识”时说:“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间……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日:‘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一‘陈用卿……款仿钟太傅(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当推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及其“曼生壶”。陈鸿寿为了自娱雅兴,切身介入设计了多种以光货为主的造型,比较简洁,壶型可装饰面较大,利于装饰,请紫砂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由他自己及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等人题铭并刻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陶刻装饰上的一次奔腾性升华,自此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瞠的通道。陈曼生等人凭借他们的学识素质,提出完整的总体设计,讲究造型的形制,施工制作以形而定,或需精工细作,或求粗犷宽大旷达,选泥或粗或细,或调砂或铺砂,形式和工艺协调,光彩适宜。
曼生壶主要是由铭文为主的陶刻装饰,以贴切的文学艺犬彩砵强的铭文及其自成一格的书法,布局独具,装饰表现不拘一格,镌刻的刀法与壶形、壶名及其铭文相映成趣,其艺术特点与风格整体追求文化和艺术的高品位。特别是其铭文,布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惟的人文精神 ,直接表达了设计者和介入者的思惟和艺术水平。
自陈鸿寿开创陶刻壶铭新风之后,又有朱石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字画家积极介入其事,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门装饰艺术。
清末,宜兴有名的字画金石家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碑刻家韩泰等,是造壶店商礼聘的兼职陶刻的宜兴文人,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熟练,讲究布局的程式化与完整性,亦具风貌,雅俗共赏。陈少亭(少庭)、任淦庭等就是师从卢兰芳的闻名陶刻艺人,同时期的陶刻艺人还有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等人。
紫砂陶刻的师承徒习制是从邵云如开始的。邵云如,字筠如,又名祖庆,笔名北岩、北研、北岩生、蜀麓隐士,斋号适然轩主,约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享年48岁。邵云如祖籍宜兴川埠上岸里(今川埠乡紫砂村),其父邵赦大时迁居蜀山,并在蜀山北厂开陶器店。邵云如自学成才,擅长花鸟画,有署刻癸亥春月、己未春月、壬戌仲冬等年月的作品存世。他陶刻的作品,布局匀称,陶刻功夫深挚,富有金石和陶刻味。邵云如陶刻用印有:“适然轩主”印为小篆阳刻长方印;“北岩”印为方形,两字一阴一阳;“筠如”印为小圆印,阳文篆书。
陶刻是紫砂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元末蔡司沾《霁园丛语》里记载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是见于着录最早的紫砂陶刻文字。明代时大彬等人,书法闲雅,竹刀刻划,颇耐寻味。《阳羡茗陶录》记载他“镌壶款时,初请能书者落墨,以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贴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张叔未有句云“削竹镌留十字铭,居然揩法本《黄庭》。”时大彬壶底镌铭的“一杯清茗,可沁诗脾”,至今仍为品茗爱好者津津乐道,视之座右铭。
陈鸣远是将陶刻形式从底铭移到壶铭的大家之一。他《南瓜壶》身一侧镌铭行楷“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书法古雅,有晋唐风格,为后人所称道,意义悠长,影响深远。紫砂陶刻史上成就最辉煌者应为陈鸿寿(曼生)。书画家、金石家陈鸿寿(曼生)曾倾心专注于壶铭创作,构思奇妙,设计新颖,与着名艺人杨彭年合作,自己及其文人好友题诗作画,镌铭壶上。成品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成为风格独特、广为流传、至今大多仍为紫砂陶刻楷模杰作。被世人称之为“曼生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对紫砂陶刻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曼生后,紫砂陶刻装饰发展为壶体的主要装饰,并有历史上各阶段着名的籇刻、书画名家参与其事,如郑板桥、瞿子冶、朱石梅、梅调鼎、吴昌硕、任伯年、吴大澄、于佑任、蔡元培等等,形成一种寓造型、诗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紫砂独特风格。
清代以后,紫砂陶刻装饰发展成为一道专业的生产工序。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均是入画素材,而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内容。正、草、隶、籇、钟鼎、石鼓文等各种不同的书体,使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紫砂陶刻,不擅表现画面层次,还讲究构图、形象、刀法的气韵和力度。陶刻刀法分为“双入正刀法”、“单刀侧入法”、“冲刀法”、“复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刺?法”、“伏刀法”、“埋刀法”、“轻刀法”、“涩刀法”、“挫刀法”、“飞刀法”、“反刀法”、“游刀法”、“迟刀法”、“平刀法”、“辅刀法”等等。陶刻基本表现手法分为:“清刻”、“砂地刻”、“着色刻”、“阳刻”、“空刻”等等。
四、紫砂壶的贴花技艺
模印贴花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以花面、回纹等图案作饰于壶体、壶盖或附饰件上,与壶体造型风格统一,协调匀称。它与花货塑雕所采用的手捏浮雕技法完全不同,需要借助于印模、木模、陶模或石膏模,在印模模具中采用压印、戳印、模印、贴花、印堆等多种技法,印制材质各有不同,装饰效果亦大不一样。
在陶都宜兴,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了美化陶器,就已采用压印、拍即和刻划的方法来装饰陶器。传世品几何印纹陶陶罐上所呈现的规则与不规则的纹印就是压印所留下的装饰。模印贴花传世茗壶,最早可见于宋代羊角山紫砂古遗址出土遗物复原件上,是在陶器压印手法的基础上,遗传到紫砂装饰工艺上的。它以最原始的装饰方法逐步扎根于紫砂装饰。并不断发展、提炼和精致。有据可考的明代《吴径提梁壶》的壶嘴与壶身衔接处,贴上柿形饰片用来装饰。这柿形饰片为四瓣柿蒂形纹叶片,就是紫砂器有年代特征的模印贴花装饰器。至清代以后,模印贴花装饰工艺已经很工整精致,有一件清乾隆传世的《菊花提梁壶》,壶体四面及底部均采用模印贴花装饰工艺,花纹清晰可辩,处理干净利索,严谨精细,均匀协调,为紫砂模印贴花器传统经典佳作之一。
较常见的紫砂壶中模印贴花装饰使用不是太多,只是在壶颈、肩、足、盖沿边等部位作一些几何纹或回纹装饰。却也有壶身整体采用模印贴花装饰的传世品留存下来。如《曼生瓦当壶》,它采用模印贴花中的印花技法,先在木板上设计好纹饰,再雕刻成凹纹(阴纹),将规划好的带湿泥片复于板上,进行压印。最后将带有凸出纹饰(阳纹)的泥片,镶接成型。当代紫砂高手王石耕制作的《贵方壶》上的勾连回纹,都是采用这种技法制作的。
贴花技术也就是在对紫砂泥料、泥色的把握与理解,相互问的作用配合完整。随着紫砂技艺的不断提升与发展,紫砂的艺术造诣上追求多变,也是紫砂装饰视觉得艺术表现,在花货艺术品的表现上.贴花运用的比较多。
在紫砂的装饰艺术上有多种表现手法.捏塑、刻绘、贴花、泥绘、雕刻、模印等等成形手法,运用比较广泛。其中贴花紫砂壶装饰方法,多用作花塑器上,用泥浆粘贴,装饰在壶身上,壶盖、壶把、壶颈等等位置,运用相同的泥色或者不同的泥色来装饰壶体,富于观赏性,不同的器形和造型在贴花的运用上视装饰题材来定.形成效果也不同。
紫砂壶自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人们以此作为生活中的饮茶工具,或者当做工艺品来收藏作投资。紫砂的多变和造型奇巧,变化多端也是赖以人们的喜欢,其中多样化的工艺,也是表现出紫砂别样的形式美,贴花工艺就是其中的代表。
人们对于审美上。从光塑器到花器,要求和品位各不相同,因此在紫砂壶上进行装饰等等.塑造出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让紫砂艺术更加别具风格,图案表现力更加渲染丰满。创作出别具个人风格壶艺,也体现出紫砂艺人的美术工艺和审美情趣。贴花在紫砂壶的装饰中。就是先用泥块切成小片,捏塑的花卉、花叶、花瓣等。再用竹片修饰成所需的题材形状,用泥浆粘贴在壶体以此装饰。贴花装饰题材广泛,如梅兰竹菊自然形态的植物等等都可以作为贴花的装饰物,这种艺术的形式也给紫砂艺术增色不少,再在贴的装饰上用工具对其进行修饰,并且形成立体的效果,与壶体达到协调统一的艺术效果。
贴花的装饰,也就是花货的一种,花货多为表现自然,所以泥的色彩变化.都要掌握有度。比如竹节就运用段泥料,色泽杏黄,品相上具有很好的表现感,所以在紫砂的贴花这一技艺上,泥料的选择都很讲究,这也是量身定做的一种表现。模印贴花,也是其中一种贴花技巧,模印贴花需要用印模模具中采用压印、模印、贴花等多种技法,材质也各有不同.装饰效果亦大不一样。在贴花时必要达到一气呵成的水准,否则贴在壶上再取下就会破坏整个壶体的光洁度,产生其他破坏性效果。
所以贴花需要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准,还要有良好的绘画、雕刻技艺,贴花装饰精美,纹饰丰富多样,这也是人文艺术和紫砂工艺的进步表现。《曼生瓦当壶》就是采用模印贴花技法,先在木板雕刻成好纹饰,再将湿泥片覆在板上压印。最后有纹饰造型的泥片,镶接成形再贴合在壶体上。紫砂壶一路发展,从古至今,创造出了很多精美的壶型.现今的宜兴紫砂壶贴花工艺也十分的完美。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语言丰富。它的表现方法也是效法自然的,由生活产生的联想。是视觉的感知艺术,用自己的内心去表述一件艺术品的完美特性。正是紫砂装饰体系所存在的意义。装饰艺术让光素的壶身加入贴花艺术,把原本简单的造型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在颜色的运用上渲染出唯美的意境,提升了紫砂壶在艺术上的欣赏价值,所以紫砂装饰艺术是集智慧、技巧和想象力,所塑造的紫砂装饰艺术。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紫砂艺术表达的民俗趣味。代表着人文气息,反映紫砂艺人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贴花装饰是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文化象征。
紫砂泥绘
泥绘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以笔为工具,以紫砂泥料为“墨水”为“颜料”,以绘代工,以绘代笔,或绘山水花鸟,或绘人物博古,或绘书法诗词,或绘人生格言,融诗书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泥绘采用正宗的紫砂泥料为“墨水”、“颜料”,在茗壶上绘书绘画,这是紫砂艺人历史上的一大创造。它区别于其它原料、色料、釉料在紫砂茗壶上的装饰手段技法,是独有的紫砂装饰语言和手法。从传器来看,泥绘始于明末清初。
从色泽来看,泥绘分为单色绘和双色绘两种。单色绘皆以本色泥浆点画,主要用线的粗细、长短、面的大小、厚薄等来表达事物的远近、虚实等质感,艺术效果似寿山石雕之“薄意”浅浮雕。双色绘以壶胎以外的另色,如紫砂壶胎上用朱泥、绿泥、调和泥来堆画。如瓷器之五彩、三彩,色泽较艳丽,比本色夺目,对比强烈,装饰性浓郁。多色并施常以一色为主,他色辅之,艺术效果极佳。如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所藏陈鸣远的传世作品《梅桩壶》,胎呈紫红色,壶上梅花将有色的泥浆堆绘而成,梅花为淡黄色,对比强烈,栩栩如生。美国里弗尔艺术馆所藏清初名师陈汉文的《泥绘六角砂壶》,六面皆饰山水和乾隆御诗,肩盖画梅,肌理清骨,一览无余。
北京首都博物馆所藏《御制诗方壶》、《高灯贡壶》以本色泥堆绘乾隆御诗,和茗壶形制风格统一,协调一致,具有清初典型的浩繁华丽风范。清初泥绘高手杨季初所作的、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泥绘山水紫砂笔筒》,以黄、紫、黑和赤褐等色泥绘制,与本色胎融洽而成,画面生动,笔法细腻,厚则立体感强,薄则视觉性美,是紫砂泥绘装饰的传统经典代表作品,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辈泥绘艺人。如陈曼生的《却月壶》,红棕壶胎上堆绘黑泥山水、山峦层层叠起,远山近舟,亭台景色,层次分明,装饰风格优雅,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还有杨履乾、邵春来等高手所作泥绘作品,用笔娴熟老练,用泥色调准确,深浅层次分明,注重意境深邃,画面书法富有极浓的书卷气息,堪为紫砂泥绘装饰之范例。
紫砂素镶
紫砂素镶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是采用镶为主结合嵌为辅的技法工艺,将所需材质的内容、图案、表达镶嵌于茗壶上。它采用的材质有瓷珠、瓷花、玛瑙、白玉、红木、金属、黄杨、象牙等。清中期的传世茗壶上,有朱石楳、杨彭年合作的《井栏壶》为多体素镶装饰形式,一把壶上,壶身用瓷珠、瓷花镶嵌,壶嘴用黄杨镶接,壶把用白玉镶接,端庄富贵,饶有情趣。现代艺人继承传统,大多亦采用二种形式,一种是嵌于壶身、壶盖等处,是作为装饰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镶于壶嘴、壶把、壶钮和提梁等处,作为壶的附件。
另一款清·康熙款《珐琅彩花卉纹提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壶器身鼓腹,提梁凌空圆架,壶身饰以珐琅彩绘黄色牡丹折枝花,壶嘴饰宝相花纹,壶钮涂黄色异兽一尊,色彩与纹饰模仿铜胎画,属早期初创时期之作。另据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九月……交宜兴画珐琅彩碗十件,宜兴画珐琅茶圆四件,宜兴画珐琅茶吊一件,俱康熙年款。”“乾隆三年……交宜兴画珐琅包袱式茶壶一件,宜兴四方画珐琅茶壶一件,宜兴画珐琅海棠式茶壶一件。”对于珐琅彩紫砂装饰,历来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看法,一种以为“富丽堂皇、光彩照人”,另一种以为“光彩照人,却失去本来面目”。
紫砂粉彩
粉彩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亦称“软彩”,始于清代康熙,由五彩发展而来,以雍正时期制作最精,故又有“雍正粉彩”之称。盛行后即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作法是在胎器上以玻璃白粉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紫砂粉彩装饰多为花卉类图饰,色泽丰富,色彩柔和淡雅,改变了五彩单线平整的彩绘方法。所绘图象表现力强,浓淡相间,阴阳衬托,颜料种类多,色调比五彩大为丰富。清初华凤翔的《汉方壶》为紫砂粉彩装饰优秀佳作之一。
《汉方壶》四角雕饰如意云纹,气势摄人,雄浑肃穆。壶身以粉绿冰纹为主色调,间绘皮球花纹,如意云纹中填梅花纹,肩部饰如意唐草纹,浅蓝釉作分割线,加强壶颈的气质。全身布满彩饰,繁密富丽之极,精雅而不失古意,为时人称颂。粉彩流行于清雍正时期。延至道光,许多王亲贵族纷纷定制紫砂粉彩装饰之茗壶,这时期出现过许多斋、堂、轩号、钤于茗壶。如谵然斋、片玉斋、翼斋、春水堂、清和堂、盛和堂、清德堂、得月轩等等。现存面世的《粉彩紫砂大壶》,以粉彩山水花卉,亭台楼阁,草舍树木入壶,以如意纹饰间隔画面,壶肩饰以竹枝竹叶,直至盖面,追求装饰的巧丽繁琐,品味的奇巧新颖。对于粉彩紫砂装饰,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看法。一种以为“丰富多彩,富丽堂皇”,另一种则认为“如瓷器一般,失却紫砂本来面貌”。
紫砂彩釉
紫砂彩釉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创始于清康熙、雍正时期。清雍正乾隆期间的紫砂好手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都擅长制作彩釉茗壶。宜兴紫砂彩釉装饰是在传统泥绘基础上,吸取景德镇粉彩技法演变而来。它先用釉料在烧成的紫砂素胎上,堆绘纹样的底层,再用彩色勾画,后用低温烧烤。彩釉装饰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彩釉堆绘,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和图案书法纹饰等,俗称“双皮釉”。一种是器物周身浇釉,以釉作皮,润泽如膏,光可鉴人作镜,俗称“单皮釉”。双皮釉一般作于中小高档壶,单皮釉一般作于大壶低档壶。传承于世、现藏南京博物馆的《绿釉瓜楞壶》,全器外施湖绿釉,称满彩釉,并以深绿色地作纹饰彩绘,为“双皮釉”紫砂彩釉装饰,别有一种审美情趣。
现存香港茶具文物馆的《蓝彩印包壶》,壶形为传统印包款式,壶身满体施蓝釉花卉图案,花纹曲折别致,纹饰跌宕起伏,花纹四周用白釉勾勒,满目花卉,饶有情趣。壶嘴壶把用回纹装饰,简洁明朗,与壶钮包袱结形成鲜明对照。蓝釉花卉纹饰与印包合成整体,犹如蓝花印包包裹。切题、切画、切壶,浑成一体,妙若天成。对于紫砂彩釉装饰,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看法:一种以为“精致无比,色彩夺目”,另一种以为“虽增进了紫砂装饰效果,但却遮掩了紫砂特有的材质美”。